![]() ![]() |
近林观象——邵晓峰晋京书画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5/11/9 9:30:01 文章录入:admin |
|
![]() 开幕式现场嘉宾举行剪彩仪式 2015年11月7日,由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基金主办的“近林观象——邵晓峰教授晋京书画展”隆重开幕。该书画展由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题写展名,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基金理事长朱瑞凯撰写序言,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陈风新主持开幕式。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提前参观了书画展,杨晓阳为该展题词《借古开今》,以鼓励邵晓峰教授艺术创作的借古开今、不断探索、勇于奋进。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苏叔阳,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基金理事长朱瑞凯,北京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协理事彭利铭,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执行主编尚辉,中国美协外联部主任、中国美协理事刘中,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李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国画家》主编杨惠东,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丁观加,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香港国际佛教文化研究会会长蔡琨,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助理陈海燕,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中央美院学报《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张鹏,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艺术信息中心主任王平,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继晓,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于洋,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副主任王雪峰,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赵朝平,中国国家画院海外推广办公室主任周通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任玲,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蔡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黄华三教授携夫人高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王文娟。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翟优,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毕宝祥、会长助理范文道、副秘书长徐锴,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大任,江苏省赐百年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洪兆,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吴宇华,安徽省渐江书画院院长陈廷友,江苏理工大学中国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王岩松。以及《文明》杂志社社长、主编娄晓琪,《中国收藏》杂志主编方晓,《北京晚报》资深编辑赵李红,《北京日报》原评论部主任康志宏,雅昌网华北地区经理华江峰,新华社驻日本高级记者任长安等。 值得庆贺的是,11月7日是中国记者节,为此,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祝寿臣出席了开幕式,艺术家的发展、传播离不开记者们,主持人代表主办方特别感谢祝寿臣先生、现场数十家媒体的记者们以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于此次书画展的热情支持。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基金理事长朱瑞凯,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苏叔阳,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翟优分别致辞。范扬是邵晓峰的恩师,他代表中国国家画院为此次书画展讲话,他对邵晓峰的书画艺术进行了大力肯定,认为其由传统走向创新的艺术道路是厚积薄发、前途光明的。 祝寿臣、徐庆平、苏叔阳、梁江、陈履生、范扬、朱瑞凯、彭利铭、尚辉为书画展剪彩,约五百位观众见证了开幕式的盛况。 开幕式之后举办了邵晓峰书画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艺术信息中心主任王平主持,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郑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国画家》主编杨惠东,《文明》杂志社社长、主编娄晓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刘龙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王文娟,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于洋等参加了邵晓峰书画研讨会。大家对于邵晓峰书画艺术的探索与创新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学养性、书写性、创新性代表了当代中国学者型书画家的一种重要指向。 ![]() 开幕式现场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基金理事长朱瑞凯致辞 ![]()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范扬致辞 ![]() 开幕式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致辞 ![]()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邵晓峰致辞 ![]() 开幕式现场 ![]() 开幕式现场 ![]() 活动现场观众在交流观展 ![]() 活动现场 ![]() 活动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在谈到邵晓峰的创作时表示:“邵晓峰作品的特色是探索如何将水与色、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用水、用色的特征得益于范保文先生,也从张大千的泼色、泼墨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作画过程中,用水来撞色、撞墨之时,追求那种自然的渗化性与流动感。他学习张大千,更追求一种飘逸。如果说,他受到范保文先生影响的话,那么他试图把范保文山水中的那种色彩浓度加以稀释,使画面更趋于朦胧的美感,这源于邵晓峰对于江南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自我感悟。除了水与色的有机结合,邵晓峰作品还具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对于传统笔墨的理解,他的作品,虽然用的是撞水、淡彩,但是最后收拾而成的画面精神其实是在于笔墨的作用。” ![]() 邵晓峰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樱花林》 69cm×69cm 2015年 ![]() 邵晓峰 《何处云山不是家》 96cm×180cm 2015年 ![]() 邵晓峰《苍茫云海间》,96cm×180cm,2015年 ![]() 邵晓峰《苍岩秋深(泼彩雨花石)》,42厘米×42厘米,2015年 ![]() 邵晓峰 《山林到处便为家》 180cm×96cm 2015年 静观邵晓峰的泼彩山水画,个性豪放,自然天成,具有强烈的表现性和当代性。他善于运用奇幻的色墨语言营造具有抽象意味的山水意境,在虚实变幻的生动气韵中呈现出旷达幽邃的艺境。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5年11月10日。 关于艺术家 邵晓峰,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的“首届江苏青年社科英才”(全省20名)、江苏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学术领军人才。江苏省青联常委、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社科联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