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原好大一棵树——张克鹏的书法艺术风格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3  更新时间:2018/11/30 12:26:00  文章录入:admin

把中原大地古今书法家作一个大森林,那么张克鹏便是这块森林的一棵大树。

 


扎实的基本功,使这棵大树深埋在传统的土壤中

张克鹏出生于豫北太行山下,小时候,家里很穷。但它酷爱书法。凡走到一地,总要先看当地的书法。家里没钱给他买纸和笔,他就在地上画、石头上写。他先后在石头板上,读写三年在水泥板上读写五年在老桌上读写三年。他自学过程很长。因此,他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自我琢磨,自我练过程。开始写《九成宫》,后来写《曹全碑》《乙瑛碑,一写就是五年。曹全碑》《乙瑛碑的开合结构他思想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再后来,他又写《泰山石金刚经》,《张迁碑》,《泰山石金刚经》的苍茫,厚重,张迁碑的奔放,自由,都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克鹏对这些古帖的熟悉,已经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所以,张克鹏的书法有着很深的传统功力。

 


爨宝子的出现,使这棵大树有了发展空间

1990年春,张克鹏有幸认识了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冯志福老师。冯志福老师说;“克鹏,搞书法得根据书家的性情、爱好来。书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帖,先作潜心临摹,熟练之后,写出自已的风格。我建议你先写颜真卿的《争座位》,再写宝子。颜真卿很大气,所以,他的作品也很大气。宝子拙中见智慧,拙中见力量。”他隧及买了这两本字帖。练的过程中,他喜欢上了宝子。他觉得宝子真正是拙中见巧,极丑极美,非常适合他的性格。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他情由独钟地爱上了它,他对宝子的结构、笔法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摹。掌握了其巧和规律,达到了熟烂于心,出神入化的程度。他把宝子和隶书的特点作了细心的比较,找出他们的不同点。通过比较练习,他的宝子和隶书基础更加扎实。在结构、笔画上,尊重传统,延续发展,这是张克鹏一遵循的原则。

 


隶结合,使这棵大树结出了丰硕成果

书法没有创新,只能成为一代书奴。但创新路在那里,这曾经困惑着张克鹏。他问过许多书法老师,最后结论是,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打破传统。打破传统何其难?古代碑帖,是经过一代书法家又一代书法家的努力推敲出来的。其科学性、合理性,都是无法挑剔的。想从古人的肩膀上走过去,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经过长时间的认真分析,琢磨。他认为,如果把隶书的结构(特别是《张迁碑》的结构)和宝子的笔法结合在一起,势必产生凝重、奔放的艺术效果。经过反复研磨,一步一步地试验,他终于找到了把宝子的笔法和隶书的结构结合在一起的诀巧。他利用隶书的结构,宝子的笔法。写起来洒脱、大气、奔、自由,在章法布阵上,他又杂以郑板桥的乱铺石,广泛吸收古人。他的作品,错落有致。给人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读他的作品,既带有古代文人气质、雅兴,又有现代审美的快感。他的作品中,文化元素特别多,并且包含时代的底蕴。

 


诸多刊物的认可,使这棵大树更加葱茏茂盛

近几年来,张克鹏的书法风格有股突飞猛进的势头,特别是他在实施了隶结合后,普遍认为这是对书法的一次革命。他的书法不断受到一些刊物的青睐。这棵大树更加显得葱茏茂盛。论文先后在《中国书法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书法报》发表。作品先后在中国书协主办的《翰墨春秋》杂志,《文艺报》,《艺术中国》的名家栏目,《美与时代》的书坛名家栏目,河北书画的人物栏目,《大河报》《青少年书法报》《大河美术》等一百多家报刊发表。

 

(信然,著名书法评论家)

 


张克鹏,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法家。2014年评为中国人气网十大人物。创作长篇小说六部,纪实文学《裴春亮》一部,省级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长篇小说《吐玉滩》中国作协、河南作协开过研讨会讨会后,省台播出。长篇小说《热泪》,中国作家网连载。创作戏剧二部,其中,《王屋山的女人》获省一等奖。广播连续剧二部,均获省二等奖。作品见《中国书法报》,《中国艺术报》《书法导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大河报.收藏版》《大河美术》等。现任新乡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省四个一批人才,副研究馆员,省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