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19最具收藏潜力画家:刘晓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19/11/22 19:03:57  文章录入:admin


【艺术简历】

刘晓,1952年生于昆明,祖籍广西陆川,中学时遭遇文革。

1969年到云南边疆盈江县插队,同时在父亲刘傅辉的指导下开始习画,开始接触法国印象派。

1974年应招到云南省文化厅文学艺术创作班学习,师从姚钟华先生学习油画,随姚钟华先生到中甸藏族地区,及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写生,历时一年多。

1979年考入四川美院学习油画、中国画。

1980年毕业后回到云南省文化馆美术部工作到退休,从艺四十八年,广泛学习西方各类门派,最后归到抽象意识的绘画研究。四十五岁转到中国山水、花鸟的学习和研究,五十岁进入到中国画的写生和创作。

现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静山的艺术

静山是他的号,真名叫刘晓。说起何以以静山为号,他认真地说,取号静山,是因为外边的世界太乱了,取号静山,好收心。

那一年他从西方绘画,彻底退回到中国传统山水及中国文人画审美,这一退,就是二十年。


1980年,刘晓从川美回昆,时年28岁,年青气盛,文革结束,绘画界,西方各种艺术流派思潮峰涌而入,他痴迷地进入到各种流派的学习和研究中,从古典绘画到文艺复兴,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从超现实主义到抽象派,这一进去,就是近二十年。时光匆匆,每当回顾这一段艺术历程,有朋友劝说,把作品搞一次展览。他总是淡然一笑,“那都是学习,所有的艺术变化都是观念的改变引起的,临摹不是创作,没有自己的风格,就拿出来展览,不合乎正道。


1992年,刘晓实然从西方绘画全身而退,拾起毛笔,进入到中国传统绘画的领域,每当西画的朋友办展时,他总是自嘲地说:“我站在彼岸,看着你们,已经是天各一方。”我曾问起这一改变的原因,他微笑着说:“一开始是自尊。有朋友发问,你都不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何为中国人,后来,就真正喜欢上了。”


曾经发生一趣事,好友到画室来访,怒言说,“艺术原则上,‘你就是一个叛徒,’并扬言,烧掉他的所有毛笔。刘晓末发火,他跟我说“朋友是好意,心疼我这二十年的努力,但艺术是不分东西方的,中国古代的艺术是很伟大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一种伟大的文明。”在艺术态度上,刘晓的这种清醒和自信的人文观点,让人深为佩服。往后的事实,从静山的作品上,可以发现他的这种美学的稳定和坚实。


二十年来,刘晓静守着他的书斋,画桌旁多了几方砚台,成千上万张作品和临摹,见证着这个痴狂之人的诚意,几百本速写本,画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批语,一段时间,他总是会亲手毁掉一些作品,并喃喃自语:“以前太马虎了,没有古人的灵气。”


论起中国古代绘画,静山如是说“中国绘画里,不是西方艺术的论点,中国传统艺术,包含着儒家、佛教及道家的思想,中国绘画的价值,在于修身养性。”

论起唐宋元明清,上古高人,石涛、八大、渐江,他总是如数家珍,近代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林风眠、吴冠中,也都在他的关注之中,翻阅画册时,他都会肃目而对,自语:“了不起,了不起‘和西方大师相比,毫不逊色’”。


今天的静山,经过二十年的沉积,己炉火纯青。

静山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以简略和空灵,寂静的特点为世人所知,一次次的远游、写生、创作,他的山水,写云南山川所见,色墨交溶,题材多样,清新可人, 用笔用线已有自家手法,风格卓然,极真率可喜,画面能唤起观者对真山、真水、真景的感应,朴实而随意,细察之,却符合艺术之法度,作品处处显见作者成熟而老练的手法,笔墨处,看得出他对中国传统沉静而深入的思考,又不放弃自然活泼之气象。






2013年到2018年,静山先生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劫难,腹膜炎,左眼失明。在身体极其衰弱的状态下,他却能坚持创作出几百张作品,观者无不被其精神所震撼,手术后,眼睛也重见光明。他平静地说“死过一回,瞎了一次,我会更珍惜时光。”


——用静山先生的话来结束此文:

“我尽力避免自己的艺术进入枯禅,艺术创作说到底都是个案,每个艺术家都生活 在不同的视觉空间里,所思所作的,无非是真实地,用善的眼光来完成一个又一个美的微笑。”

2019年十一月

写于昆明,大巧


简远之趣

简远就是简淡、玄远的意思,晋人的精神诉求,风骨含在于二字。思《兰亭》中的林下风味,赏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从王维的《清泉石上流》直至苏东坡发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学理想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楚地追求清静和朴素格调的文脉。

绘画如同做人——不能识大体,辨清浊,分儒雅,终落入小气格,繁琐之局。

东坡云:“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

这种在寂寞中之佳趣,就是上古文人处之泰然的文人趣味,文化是有表述的,却不仅仅是表面的画画而已,失却了这种文化趣味的内容,画面必进入枯禅,历来如此,后学当慎思,方不致有辱斯文也。


砚田夜语

和中国画结缘,等于和上古中国文人交了朋友。夜间,闲读画论,总是想像一间山居小屋,春雨湿润了青山,也湿润了古代文人的情怀,要不然,古代诗人怎么能写出《燕子不来春寂寞,小窗和雨梦梅花》这样的语句来。

和学生谈艺,总感觉要强调一个静字,其实,静有二层意思,一是安静之意,二是恭敬之意。练字,看花听雨,习帖,临摹上古精典之作,无非是见贤思齐,期盼一个和古代大师同步的感应。不然,怎能体会晋人风骨和高人情怀。


绘事微言

绘画是小德,却能使观者和自然亲近,诗歌是闲情,却使人注目反观自己的内心,得到一种和物质不同的精神享受。

读陆放翁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早晨微带露水的杏花香气分明,就把人带入佳境。一句《杏花春雨江南》使多少江南人内心温暖起来。

夏夜中秋赏月,满月时,皓月当空是一种境界。但丰子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却把下弦月清寂的美感带给了我们。

学文弄艺,要紧的是识本体,知天命,偏离了文化的本体,作品变得乏味。可悲的是自己辛苦的劳动毫无感染力,而最可怜的是观众,干巴巴的,未能《悠然见南山》……


空灵和充实之美

空灵不是空无,更不是虚无。佛语有“虚空生妙有”,心沉静下来,能解妙有二字。

达到空灵是一种舒和、无碍阻扰的通明之境,只有从佛教讲无我,才能真正意义得到正觉。

去掉烦恼,生欢喜心,内心走入沉静,这叫安身立命。静在这里的意义是人的心灵与无限自然,无尽的宇宙浑然融化,合为一体,而内心得以安顿。

何为无我之境?即是对自然一种超然的注视由静观、寂寞,到最后达到元气的恢复。王羲之轻轻一叹,“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都在寻找一种纯粹的审美状态……

充实是进程,也是结果。

艺术创作中必须有一种态度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也就是中道,深入万物的核心,是一阳来复,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浩然之气。

这个时候,圆融和谐才会到来,古人诗中有——“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

艺术必须取法乎上,而艺术也必须在作用于心灵下的一种无为而为的状态下才能变得纯粹、空灵而清静,祈我和友人皆得正觉。

静山写于荷月

壬辰年 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