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空寂幽深禅意浓
作者:胡硕堂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20/11/11 10:49:19  文章录入:admin

在一个喧嚣拥挤的时代,安静越来越成为一种珍贵的品质,人的生活状况因宁静的匮乏而变得焦躁不宁。但诡秘的是对宁静的追求并不一定获得宁静,往往正是这种追求本身破坏了宁静,就像秋风扫秋水,反而弄皱了一池秋水。因此寻觅宁静也就成为一件不容易的事。可是当我看到万测宇院长的作品《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时新》时,我居然直接感受到了宁静的存在,原来寂静就是这样的简单。

元代的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以委婉的笔触表达了元代文人画家自甘隐逸,寓兴和平的心态,这也是《富春山居图》艺术价值所在。元朝重武轻文,文人不受重视,隐居山林,描绘山川自娱自乐,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其实也是元朝社会士人文化群体爱好艺术追求宁静生活的缩影。



万测宇老师的富春山图,同样也是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层林叠翠,坡石沙洲一一尽收笔下。整幅作品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现了一派江南“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他的笔势潇洒自如,墨色秀润凝重,浓淡交错,形成了独特的笔墨节奏感。近处山峦间有疏朗,翠色欲滴;远处“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正北四五峰”。令人沉醉于诗情画意之中,这样的山青水秀,就是我们心中有尘杂念想也会被从山中吹来的温润山风洗净,让自我忧愁融化在这纯净喜悦的山林之中。

随着时空的变换,一个人再宁静也是处在现实当中,喧闹的现实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在自身像陀螺一般内敛的旋转中,总会与时代的墙壁不断发生碰触,伤口累积压力倍增也会让人难于平静,这也是作者面临要解决的问题。他力求通过虚实对比,动静结合的画面,特别是半山坡的茅草房,寥寥几笔勾勒的小屋几乎小到看不清。可是它的存在让画面有了故事的缘由与想象的空间。这些构思把“有无互生”性变得“隐约可见”,在“有无之间”用力,把有限边界拓展,直追无形之“道”,尝试解构建立在“道学”基础之上的“道象”理念,又将如何影响着画面所蕴含的“无为”思想。过多的有欲有求,必将难于平静内心世界,也许在“无为”思想的观照下,我们能自然而然地生活,作画赏画,在这样心境下出来的作品,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中正平和气象。其实《富春山居图》也常被人称为画中“兰亭”,其原因也在于此。

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说:从美学上说,绘画所展现的是存在于空间的“面”,它是静止的空间艺术。画家在静止的空间中,即在静的造型中,发掘表现的潜力。“动”的情节,在运用时要有节制,要适可而止,否则会损害形象的塑造。莱辛在《拉奥孔》中阐述,绘画宜于表现宁静的境界。约翰•罗斯金也说过,缺少这种强烈、崇高的宁静精神,任何艺术都不能达到高尚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宁静的精神呢?作者曾说过我们应该不满足于生活的表面,而应努力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表面现象总是易变,而本质的东西和时代精神在某一阶段相对稳定,这也为在纷繁客观题材中能捕捉到有价值的宁静提供了可能。作者还说,可以有强烈的个性与张扬,只是要巧妙地几乎不露痕迹地将这种态度隐藏在由线、墨和色彩构成的绘画形式之中,去追求山水画的清逸、幽静、禅味和道趣。

万测宇院长本着这样的理念,通过生活磨练与岁月的积累,逐步养成了对生活热爱,对朋友热情,又能以平常心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特别是他一直在努力探索艺术的多元表达,企图用生花妙笔展现山川之美的同时,思考如何揭示山水画空寂深幽禅意的表达,渴望能给这个喧闹的时代带来一片清凉与宁静。

胡硕堂

2020年6月12日

于广州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