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周良,是在他上海家中的画室,十平方左右的房间里除了一张书画台,其余的地方堆满了各种书籍和画卷,近期创作的成品和半成品悬挂在墙上,屋子里墨香四溢、文化气息颇浓。“在这里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谋篇、作画!”周良周良是沪上山水画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面容宽厚,像个十足的北方汉子,但言谈举止间又不失南方的细腻和周详。周良、字正春,1972年6月出生于上海,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春江画院院士、上海沪东画院院士、江苏省国画院院师、上海中国画院高级山水画班研究生。作品先后六次获国家级大奖,他的画作集南北派之长,形成了自己匠心独运的创作风格,为山水画坛注入一股新风,引领沪上中青年画家的创新之路。

水墨山水(2012)

观沧海(2015)

白云青山(2012)
受父熏陶 学习修行并重
周良的父亲周成是当代海派画坛有名的山水大家,笔耕不辍50余年,许多作品作为国礼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赠送给外国政要,还曾应邀赴中南海怀仁堂作悬壁大画。周良自小受父熏陶,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的时候接触到《三国志》、《岳飞传》、《西游记》这样的连环画,一下子就被吸引进去,开始学着临摹。”周良回忆说,自己当年并不是天资聪颖、禀赋独具,“一直坚持去画画完全是因为兴趣和乐趣使然。”十五六岁时,他开始系统接受专业训练,学习素描和色彩。1992年,他从上海美术中专毕业,之后又在上海师大美术专科求学,在校专攻山水画艺术和美术理论。

9月8日,周良(左)和父亲周成在家中创作。
“中国画的传统教学法讲究口传心授,我父亲对我口传少,多是心授。”在父亲的启发和引导下,周良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创造道路。“好的山水画作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贴近生活。”周良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艺术素养的修行,在生活中汲取灵感。近年来,他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往来、自然变迁和文化进步的开悟与情感。曾有业内前辈指出,青年入画山水,最难做到的就是把握山水精神和放开山水情怀,而周良在创作中懂得使笔墨在与山水同行中力求相交,又不为自然形式所束缚。
静心沉淀 厚积才能薄发
艺术创作之路是非常孤独的,需要一份偏执和定力。周良坦言,自己身边的画家朋友,有的曾经几年卖不出一张画,但一直坚持创作,对于画家来说,寂寞是常态。“真正静下心来,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一定会有所收获。”正是这样静心沉淀的心态,让周良获益良多。
登泰山,上华山,走草地,探雪原,游长江三峡,周良遍历祖国名山大川,吸山河自然神韵,丰富胸中笔墨源泉,以历代名作底蕴丰富腕中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