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logo
全站头部标志右侧

网站首页

征稿启示

|

|

艺术新闻

书画视频

|

|

展览展讯

艺术节会

国画名家

艺术名家

|

|

书法名家

名家访谈

|

|

油画名家

赏析评论

收藏拍卖

名家书法

|

|

名家山水

文玩杂项

|

|

名家花鸟

文房四宝

画廊画院

艺术场馆

|

|

艺术院校

民间艺术

|

|

拍卖公司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中国书画艺术网 >> 艺术新闻 >> 浏览文章
 

郝黎:三贴近与博物馆工作的理念与实践(2)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09月12日

 

如何运用三贴近原则,来具体指导博物馆工作呢?下面笔者就根据个人的理解,逐一展开论述。


       贴近实际运用于博物馆

      

      贴近实际应用于博物馆,笔者认为关键是从时间上把握“为现实服务”这一原则,来筹划博物馆的工作。


       首先,贴近实际表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博物馆的功能需要逐渐丰富完善。博物馆必须突破单一的展览陈列的功能,成为一个集收藏、保存、展示、研究、教育、推广、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体。


       一位美国专家曾说过:“参观者并不是想要从博物馆得到理智的震撼,而是希望暂时逃离既有存在的平庸限制之时,那种惊奇和兴奋……总之,观众期望从一个艺术博物馆得到的是,一次不可思议的体验转变。”([美] 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美国博物馆专家对观众行为的研究表明,参观者在博物馆的体验,并不局限于观看博物馆的展览。具体而言,人们的博物馆体验包括学习和庆祝、审美愉悦和着迷、娱乐和社交、餐饮、购物和休闲等。当然由于博物馆的观众形形色色,其需求的侧重也不尽相同。不过,绝大多数成功的博物馆,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体验给不同观众群,并针对个体观众的不同需要做出反映。


       此外,人们在闲暇时有大量活动可以选择,文化类活动诸如听音乐会、看戏;居家活动类如看电视、做家务、会朋友;户外类如购物、旅游、锻炼等。这些都是博物馆的竞争者。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现在有这样的趋势:人们尝试同时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工作、养家、旅行、锻炼、自我满足、社交、娱乐、紧跟潮流等等)。这一现象给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启示是,博物馆必须将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必须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来满足不同的观众,同时还要时时处处地为其提供便利,这样观众们才不会感到浪费宝贵的时间,博物馆才能在与其他类型的活动竞争中获胜,并争取吸引到更多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例如美国很多博物馆针对参观者中的家庭群体,设计了适合家庭的活动,如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家庭活动包括家庭庆典、讲故事、亲子互动等项目,可以同时满足观众与亲人团聚、娱乐、接受教育等的多种需求。我国的博物馆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如新首都博物馆设置了餐厅、书店、商店、茶馆、咖啡厅、工艺品店等配套设施,增添了博物馆现代气息的同时,可以满足观众餐饮、购物、休闲的多种需求,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


       其次,贴近实际还表现在展览选题和项目策划上。


       博物馆的藏品大多数是老旧的东西,它们是过去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而陌生。仅仅为了展览而展览,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参观者来说,其吸引力是很有限的。博物馆不能再把自己的使命简单地局限在脱离社会存在的保管、学术成就及展览上了。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这些藏品,古为今用呢?


       美国博物馆的发展可供借鉴。美国历史博物馆,尤其是历史中心,在利用自身的历史资源,来阐明当代的情形——有时他们还开设展览和公共项目,用以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也将它们的很大一部分资源,投入到表达和诠释当代的重要议题上去,诸如环境恶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世界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和教育成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主要项目,它同时也关注研究、政策和指导。这些博物馆曾经是面向过去的,现在正日益面向未来。([美] 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


       除了利用历史资源,来阐明乃至为解决现代问题提供参考之外,选择现代人感兴趣的主题,对古旧的文物进行编排展示,简言之就是使古老的文物服务于现代人感兴趣的主题,是博物馆展览贴近实际的一个办法。例如北京民俗博物馆策划的十二生肖展,结合每年的生肖属相推出一个展览。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很多人对生肖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年的展览都吸引了一批观众。这种年度更新,就是贴近实际的好选题。


       古代器物以及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场景已渐行渐远,除了被动地迎合现代人的兴趣,如何主动地培养人们的兴趣,传播相关知识呢?一些博物馆推出的模拟旧时场景的项目,也是贴近实际的一个策略。例如曲阜孔庙祭孔大典中的传统祭祀部分,再现传统祭祀程序和古典祭孔乐舞,将人们从现实生活中一下子带入到神秘遥远的古代,进入到庄严神圣的祭祀氛围之中,从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领悟古代祭祀的精髓所在。(《2005全球联合祭孔—孔庙祭孔大典筹备就绪》山东新闻网2005-9-12 15:56:51)又如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推出了观众可以亲身参与的反映汉代“投壶礼仪”的活动,给观众以直观的印象。当然这种场景模拟必须要有确凿的史实依据,切不可随意发挥,否则反而会误导观众。


       设计可参与的项目,拉近与时代久远的文物之间的距离,也是贴近实际的表现。如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北京地区石刻石雕精品的专题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亲身参与该馆推出的石刻拓片这一项目,了解这一传统工艺。


       贴近实际应用于博物馆,除了要从时间上把握“为现实服务”外,还在于用实际效果检验工作。人们经常用博物馆数量的增长来说明博物馆的发展,这固然可以反映一些问题,不过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人们在博物馆停留的时间长短,以及观众参观后是否切实有所收获这些实际效果,对于衡量博物馆的质量无疑更有意义。国际博协执行局执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名誉理事长李象益教授针对科技馆的情况,认为衡量科技馆的运营水平,要看接待人数,更要关注人们在馆内停留的时间,停留时间长表明观众感兴趣、动手玩了,就可能下次还来。(记者董晨王宏伟:《科技馆:热闹背后的尴尬》,《新华日报》2007年5月10日)博物馆也是如此。用实际效果检验工作,是评价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程度的重要依据。


       贴近生活运用于博物馆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反映客观现实,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博物馆经营的核心是收藏,结合这一特色,笔者认为,对于博物馆来说,这一原则可以理解为贴近现实生活和昔日生活两种情况。


       新泽西的纽瓦克博物馆,作为专门的教育和社区机构,是贴近现代生活的突出典范。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新博物馆……首先考查其社区生活,继而立即尽其所能补充社区所需之物”。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一个世界级的藏品与充满活力的社区及向多元文化和教育的拓展结合起来。该馆用货车把标本、建筑模型等展品运到纽瓦克及州里的学校,平均每年借出2000件。1996年夏天,博物馆为3-16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设了8个研习班。教育部门也提供了全天青少年夏令营,并与社区组织联合,在放学、放假期间,提供儿童活动。瓦克博物馆对于教育和社区生活的关注,使其在社区建立了牢固的声望,这在困难时期,稳定并维持了博物馆的生存。([美] 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


       我国一些博物馆也在开始探索融入社区生活。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社区的北京文博交流馆与该社区建立了合作。2006年该馆的京音乐参加了首届禄米仓社区艺术节演出;同年九九重阳节时,北京文博交流馆又与该社区共同举办了《禄米仓社区老年人书画作品展》,由社区提供展览内容,馆方提供场地。


       当然博物馆在贴近现实生活方面,还有很多丰富的内涵可以发掘。例如英国有关机构研究了参观者对新旧展览的反应,以评定出被参观者视为“理想”的展览特性。该研究得出一个列有13个特性的目录,“主题贴近生活”即是其中一个要素。([美] 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马自树先生曾指出,博物馆应该关心、贴近、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譬如三农问题、环境灾害(洪灾、旱灾、沙尘暴等)、卫生灾害(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工程事故(如矿难)制假售假、防腐倡廉、下岗待业、留学求职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凸现出来的问题。这种展览必然会起到正本清源、抑恶扬善等作用。(马自树:《关于博物馆社会服务问题》,《中国博物馆》2006年02期)


       贴近生活,反映在博物馆的理念和实践中,除了全方位、多角度融入现代生活外,还要展现昔日的生活场景。


       明尼苏达历史协会资深展览执行人马克斯•斯万赫姆认为,“相对于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史实和事件,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在一些特殊时期生活的感觉究竟是怎样的。”这句话是有事实依据的。明尼苏达历史协会的调查,反映出了观众们对历史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强烈好奇和兴趣。用观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了解他们的生活是怎样从历史上的原始状态一路发展到今天的。工作人员根据这一发现,在策划展览时进行了调整,剧场展演的主题是“家乡明尼苏达”,在这里,每天循环播放着历史上明尼苏达州的方方面面。银幕上不断闪现着当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画外音则播放着引自日记或文学作品的关于该处的描述,时不时地还会穿插一些生活化的声响(比如犬吠声、汽笛声、风雨声等等),带给观众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世事必变”主题则展示的是关于家庭关系、生活片段(如孩子的降生、分别、家庭成员的去世等等)。这个剧场让观众们重温了那些旧日的生活、飞逝的时光和家庭体验。([美] 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博物馆的展览注重各种材质的专题展(如瓷器展、玉器展等)等学术性较强的题材。而正如明尼苏达历史协会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不为现代人所熟知的旧日的生活等人性化、感性化的主题,却是很多观众感兴趣的。首都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其隆重推出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通过馆藏民俗文物,辅以必要的模型、场景、影视等手段,复原再现胡同邻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令风俗以及市井民情等活动,表现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各种礼仪,使人深深体味到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深邃和厚重。民俗展吸引了很多老年人。87岁的田兴华老人已经参观了两次,这些展览,在他小的时候都是身边发生的故事,参观勾起了他好多的回忆。(《首博新馆——老北京民俗展回味无穷》,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网站2005年12月22日讯)首都博物馆的另一个展览《书房珍玩精品展》则以书房四宝为线索展开,笔、墨、纸、砚共同组成了书房珍玩专题展览的主体,反映了中国文人为自己营造的工作、学习的场所这一自由世界的场景。


       贴近群众运用于博物馆

      

      贴近群众,尤为适用于博物馆。群众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贴近群众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从博物馆的演化发展规律来看,博物馆经历了两种变化,才发展到目前这种理念。


       首先,经历了从精英到公众的变化。博物馆起源于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当时是作为学术的、宗教的、心灵的以及创意的中心,它吸引了少量的参与者。在很长时间内,博物馆藏品由国王和贵族,由大教堂,再到后来是富有的商人收藏,所面对的观众是非常有限的。自1873年法国卢浮宫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后,博物馆一方面要服务专家、艺术鉴赏家和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公众求知。博物馆逐渐演进成为一种更开放的、心怀公众的机构。综上所述,博物馆由早期的只限精英进入,逐渐发展到面向普通公众。


       其次,经历了从物到人的变化。“物”是指博物馆藏品,“人”是指社会公众。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国际博物馆界开始关注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不把自己看作是同外界没有联系的单位,(马自树:《关于博物馆社会服务问题》,《中国博物馆》2006年02期)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意识到“人”的心理。博物馆的物是一种文化遗产,收藏物是强调其意义,用来为公众的研究、教育、欣赏等种种目的服务。因此,物只是一种工具,人才是终极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博物馆陈列展示在研究物的基础上,要着眼于人,即着眼于服务对象的主体来做博物馆陈列展示。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从把收集藏品、进行研究置于首位,逐渐转向把观众置于业务的中心。


       在贴近群众方面,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大都市里士满人口总数的约30%是非裔美国人,但直到1980年代后期,弗吉尼亚美术馆仍然只有相对少数的参观者、会员及赞助人是非裔美国人。很多非裔美国人面临参与障碍,认为美术馆是精英人群聚集的地方。为了吸引这部分人群,美术馆于1984年创立了一个多元文化顾问委员会。特别为增加非裔美国人的到访和参与,包括招收额外的非裔美国人为员工、董事、会员及志愿者。向莱拉•华莱士-读者文摘基金申请并获得一笔144万美元的补助金时,博物馆与非裔美国人这一目标人群的关系出现了意义深远的突破。补助金的一部分,被用于观众研究和活动评估,以及加强营销交流力度,包括广告、促销和社区关系。美术馆开发了取自非洲艺术永久藏品的重要新展览,题为“乡魂:非洲艺术在弗吉尼亚美术馆”,并附带有范围极广的一系列计划,如讲座、校园游、研讨会、目录、录像和教育材料。通过以上一系列贴近非裔群体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更多的非裔美国人加入了博物馆的会员、志愿者行列。([美] 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


       反之,如果博物馆开展工作不贴近群众,群众自然也不会买账。2006年底,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王先生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参观“伟大的世界文明”艺术展时发现,偌大一个艺术馆空空荡荡,一个下午,只有他一个观众。这并非偶然现象。中国美术馆的陈履生先生诧异地发现,毕业于北京高校的跑文化的记者不知道美术馆在哪里;北京的大学生没有来过中国美术馆的并不是个别人,而是普遍现象。大学生与美术馆的关系尚且如此,一般公众与美术馆的关系自然不难想象。美术馆很多年来,似乎仅仅属于艺术圈子里,甚至是艺术的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某种代名词。(陈履生:《没有参观者,要美术馆干什么?》,《美术报》2007年4月16日)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国际上通常可以被视为同样的机构。大量的博物馆、美术馆,更多的时候,依旧还是门可罗雀。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中国书画艺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 、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下载、链接、转发或以其他方 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书画艺术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本站转载的内容,本站出于非商业性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图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 来函与本网站联系。

上一篇:2014首届厦门国际艺术品投资博览会开幕
下一篇: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首航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下是对 [郝黎:三贴近与博物馆工作的理念与实践]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最近更新

腾讯原创馆与刘海粟美术馆达成合作 
梵心禅韵 观佛纳福 
《任戏荷风》写意墨荷作品展亮相大 
张大千、齐白石作品当下掉价了吗 
常沙娜先生校友见面会圆满举办 
范曾著《锦文掇英》书法展亮相国家 
水墨精神——著名画家张天武历年创 
枣庄民革书画家爱心救助白血病患者 
历史激荡:盘点新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创 
2016德国威斯巴登钢琴比赛首次尝试 

 每周推荐

刘俊京官方网站

 本站承诺

  1.本网站定期对加盟的艺术家在网站首页进行推广和宣传,并保证该资料永久保留。
  2.凡 在本网站购买书画作品如不满意的,可于收到作品的15日内退回,网站将无条件退款。
  3. 本站所有作品均来自书画家本人,并终身保真。
  4.本网站在收到买家款项的3日内,即以特快专递方式向买家交寄作品,并保证所售作品完好无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