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博物馆怎样才能贴近群众呢?
第一、 策划贴近群众的内容。
从展览选题和项目策划上看,从群众的需求出发策划项目,采取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形式等等,才能吸引群众。迎合人们在闲暇时间休闲放松的生活需求,北京民俗博物馆在2007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大型展览《中国传统玩具与游艺展》。展品多达近千件,共分儿童游戏、音响游戏、技巧游戏、益智游戏、手工制作游戏、表演游戏、动物游戏七个部分,分别以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了浓郁的民风民情,吸引了很多观众细细观看。
第二、丰富展览的形式。
从世界范围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来看,早期的博物馆针对的多是有着专业背景的群体,很少甚至没有对藏品的解释和说明,并没有对这个相当有限的群体造成影响。随着时代的前进,博物馆越来越演进成为心系普通公众的组织。而这些人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是千差万别的,展示并解释藏品及展览物,采取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能够接受理解,就非常必要了。
博物馆学者的研究表明,多重感官的刺激,能够增强学习效果。如今的博物馆展示,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观看”模式,加入了许多新的要素——电子和互动媒介(VCD、光盘、电脑互动和因特网);动手工具和演示;讲故事、戏剧、舞蹈和音乐表演等等。([美] 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近年来,开发和展览相关的丰富多样的项目,利用多媒介的展示方法,以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做法,在北京的博物馆中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如2006年10月16日,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的重大活动之一《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中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制造了大量场景,如狂风肆掠,大雪纷飞,爬坡翻山的红军战士艰难前行;雷声轰鸣,电光闪闪,突如其来的暴雨不期而致;泥泞遍地,杂草丛生,观众踩入水草坑里溅起一个个涟漪。展览的内容“动”起来、“活”起来,拉近了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心融其中,产生了理想的效果。(科报网记者唐先武《“长征展”上的声、光、电》)
增加参与性、互动性项目。北京市文物局比较重视这一种形式,将其形象地称为动手项目,要求下属博物馆开发相关项目。观众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体验,从参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寓教于乐。
第三、拓展相关活动。
如今的一些大型展览是涵盖多种活动的、系统的工程,展览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2003年12月12日,《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在辽宁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期间,该馆与东北新闻网联合举办航天知识讲座,同时举办了“我与家人观航展”征文比赛活动。在展览结束前夕,还举办了“共话辽博航天展”大型座谈会。(《实现文博工作“三贴近”要求的一次有益尝试——飞向太空特别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新馆首展圆满成功》,《党史纵横》2004年3月)。这些在一定时间段内,集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相关项目对群众形成强烈的冲击力,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展览内涵,把展览向纵深引入,从而扩大了展览的影响。
第四、完善博物馆的服务。
博物馆的经营理念,从把收集藏品、进行研究置于首位,逐渐转向把观众置于业务的中心。因此,除了关注藏品,博物馆还应该去关注它正在服务和希望服务的人群。据博物馆专家的研究,游客花费大量时间逛博物馆礼品店,在饭馆就餐,在馆内休息,这种现象很典型。([美] 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因此相应地,除了参观区,博物馆应该提供餐饮、购物、休息等多种服务。博物馆的服务是参观者博物馆体验的内容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观者的感受,决定了他们是否还会再来。我们必须扭转长期以来,把参观博物馆等同于看展览的传统观念。
优质的服务是博物馆体验的重要内容,很多博物馆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例如首都博物馆考虑到了不同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要,在入口处提供了婴儿车、轮椅。为了方便群众,还设置了存包处。无障碍电梯也是为了方便这类人群。有的展厅外还提供了育婴室,里面放置了婴儿使用的枕头、被褥和纸尿裤。每层展厅外都提供饮水处、洗手间、公共电话,而且标识明确。地下一层还设置了ATM自动取款机,方便观众取款。当然除了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这种“软件”,更是优质服务题中不可或缺之义,有些时候甚至更为重要。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通讯上,就曾这样描述他们的服务:丰富的藏品,还要有我们工作人员发自内心的微笑和友善亲切的态度,这样才可以令博物馆活起来;怀着深厚的人情味,人与人之间真情实感的互动和沟通,可以在这里找到……(林冠男:《研究观众•吸引观众•接纳观众——有感于港澳博物馆》,《中国博物馆》2007年01期)
第五、从娃娃抓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小培养博物馆的观众群,是很多美国博物馆的做法。原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研究员,现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朱扬明建议,艺术教育要从中小学做起,从小培养美术馆、博物馆的观众群。他说,在国外,中小学很多艺术课是在博物馆和艺术馆里上的,老师带着学生到艺术馆看作品,小孩子看着作品做作业。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艺术兴趣,懂得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和理解艺术作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进博物馆、美术馆的习惯,长大了就不太容易被丢掉。”(梁晶、石晓晶、李彤《博物馆离我们还有多远?》 2007-05-16 中国文化传媒网)相较而言,我国很多博物馆,还多是安排中小学生团体在预约时间免费参观,与各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相结合,以及各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相适应的学习等有机联系仍比较少。
第六、普及相关知识。
除了调查并被动地迎合公众的内在需求外,博物馆还需要主动地引导观众,发挥普及教育,传承文明的作用,提高社会的整体文化素养。目前我国的美术馆界正从单一的收藏和展览,向对公众承担艺术和文明史知识教育的方向转变,使之成为知识传播的公共场所。从2005年开始,中国美术馆设立公共教育部,截至目前已组织学术讲座60余场,主要邀请相关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针对重要的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美术思潮,对普通观众做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文静:《美术馆不应仅仅属于艺术家!》,《中国青年报》2007年03月19 日)首都博物馆也定期举办讲座,推出以民俗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梁晶、石晓晶、李彤:《博物馆离我们还有多远?》 2007-05-16 中国文化传媒网)当然除讲座外,可以根据内容采取学术研讨会、表演、工作坊、参观相关户外古迹等多样而灵活的方式普及知识。
第七、加强宣传。
养在深闺人未识,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是目前很多博物馆的生动写照。通过新闻媒体和其他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才有可能实现博物馆与观众的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香港,展览的宣传往往由康乐文化署(相当于我们的文化局)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与各博物馆的备展人员共同合作完成。在展览开展前一周左右的时间,统一由康乐署给相关媒体发新闻稿,邀请各种报刊、电视、电台在内的各种文化专员,有时还会安排相关主题的专刊记者做连续报道。因为是官方运作,不仅为博物馆节省了很多联络时间,而且也省下了宣传经费。(林冠男:《研究观众•吸引观众•接纳观众——有感于港澳博物馆》,《中国博物馆》2007年01期)《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书中详细分析了广告、公关关系、直接营销、促销方案等各种方式宣传手段的特点,读者可以参考。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把下属博物馆每年在媒体上宣传报道的次数作为一个考核的指标,这反映了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切实认识到了公关关系宣传对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性。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很多时候交融在一起,本文中有些例子就存在这个问题。由于篇幅所限,很多问题未及论述或未能充分展开。
本文论述了博物馆工作中“三贴近”的一些具体理念和实践。需要指出的是,要更好地做到三贴近,首先要分析内部资源的优势、弱势和外部大环境,具体而言内部资源包括藏品、人员、资金、馆舍、设备等,外部大环境则包括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竞争环境等。通过理性的统筹分析,确立战略规划,发展自己独特的使命。在规划及接下来的工作实践之中,再自始至终贯彻三贴近的理念,相信博物馆面貌定会有明显的改观。
主要参考文献:
[美] 尼尔•科特勒、菲利普•科特勒:《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注:该文摘自《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5月版,曾获第五届北京博物馆学会论文一等奖。

郝黎
作者简介
郝黎,史学博士、副研究馆员,丰台区政协委员,任职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郝黎博士参与翻译北京市文物局主编的博物馆前沿译丛4部论著,参加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腐蚀调查工作,承担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两篇入选国际博物馆学会论文集,一篇荣获北京博物馆学会论文一等奖。在恭王府成功申报旅游景区的最高级别——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
作为民主党派人士,郝黎博士把专业优势运用于党派工作,使本职工作与党派工作互相促进。目前担任民革北京市委文史委委员、丰台区政协委员、民革丰台区工委委员,相继获得优秀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先进个人、民革丰台区先进个人等称号。